小记者之家网4月27日电(小记者 袁辅汛)北泉手工面,传承几百年历史,隐匿于灵山秀水间,他的工艺如何?如何传承至今?怀着好奇之心,4月22日,在烈日当头的周末,小记者们走进北泉面业,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
北泉面的工厂座落于秀丽的缙云山下,有着北碚温泉的滋养。进入厂区,见到了北泉面的第七代传承师傅-肖浪及杨顺超经理。跟随肖师傅来到制面车间,这里,小记者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面粉,旁边还有专业的工具。
肖师傅告诉小记者,制面共有18到工序,每道工序工艺极其复杂,并现场给我们展示了第六道和第七道工序:盘条和上棍。盘条就是把已经细面放在盆里缠起来,只见肖师傅和徒弟金师傅分工合作,肖师傅把面源源不断的传递给金师傅,金师傅则一传一打,将面条裹成一个圈。上棍则是用两个棍子把如蛇一般的面条一圈一叉地盘在棍子上,工序复杂,容易出错,但肖师傅单手竟然也能穿棍。眨眼功夫,肖师傅把面如龙蛇般缠在棍上,然后拉长,面显示了它的劲道,一拉再拉下,竟长到4米,细如发丝,但韧如铁丝,细长而不断。过程中,肖师傅面带微笑,但额上集满了汗珠。
据了解,北泉面是公园前868年出现的。北泉寺的一个小和尚制作面包,一不小搓成了面条,歪打正着制成了面,细如银丝,竟然是空心,煮下锅去,快速制好,色香俱全,这便是北泉面的由来。因其工艺特殊性,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如今,制作手工面的公司已为数不多,成为非物质遗产的更是凤毛麟角。现在,北泉面的发展也面临困境:因制作工序复杂,材料天然,成本高,坚守不易;因需要泉水滋养,厂区远离市区,对营销和宣传也有影响,他们正在设法,打开销路....
怀着对非物质文化北泉面的敬仰,小记者们细心品尝了美滋滋的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