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天还没亮,我就早早的叫醒了妈妈,一夜辗转难眠,就惦记今天的活动。顺着蜿蜒盘旋的山路,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缙云路的重庆北泉面业有限公司。
小记者们有序的下了车,迎上前来接待我们的是总经理杨顺超先生。他先简单的通过视频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北泉手工面的历史。原来它现在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解放初期还先后得到了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的赞美。其特点就是 “细如丝,白如雪,中心空通,入口滑嫰,回锅不腻”!
我们大家“全副武装”跟随杨先生的带领走进了生产车间。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没有机器的轰鸣,完全体现了纯手工制作的特点。为我们展示生产工艺的是北泉手工面的第六代传人肖浪师傅在内的4名师傅。大家可别小看了这细细的一根面,要生产加工好,需要经过28道工序。为了让大家直观的了解,肖师傅给我们展示了第六道工序“—盘条”。在他的手里,面条被训得服服帖帖的,听话的从土肥圆慢慢的变成瘦高个。别看这简单的变身,可是经过了工人师傅从一天天、一年年,数十年如一日,从简单、枯燥的生产工艺中不断提炼、总结中摸索出来的。
小记者们在这看似简单的生产中都跃跃欲试,都觉得简答,都想来尝试一下。肖师傅就说要不大家试试“扯面”吧。我看着师傅的示范觉得简直是太简单了就是把挽在两根木棒上的面从两侧拉伸开而已。我就自告奋勇的第一个尝试起来。先是用一根木棒把面条从挽好的两个木棒中间分开,以防面粘连在一起。我有模有样的学着师傅的样子,眯着一只眼睛,像打CS里面的“三点一线”瞄准一样。打算从这头穿到那头去。可是试了几次,要么左边漏穿了几根,要么右边漏穿了几根,怎么回事呀?师傅刚刚不是很容易的,一下就穿过去了吗?正在我急的满头大汗的时候,还是师傅出来给我解围了。就是这道工序的第一步,我都这么费劲。原来这还真的体现了大人经常说的一句话“熟能生巧”!
经过参观、了解、实际操作,大家都对这纯手工制作的面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小记者关心的问题,比如:面上面为什么要刷油、面的中间为什么会有孔,以后打算如何把北泉面推广出去等等,杨先生都耐心、细致地进行了回答。
最后一个环节对于我这个小吃货来说是最期待的了。走进餐厅,扑鼻而来的就是这绿色、放心、无污染、纯手工制作的煎蛋面的香味了。真香呀!哇!脑海里突然冒出一句广告词“真的有这么滑吗?”真的,吸溜一口、吸溜一口,一会功夫,六碗面就下肚了。太好吃了,这真的我长这么大,吃过最好吃的面了 !所以我打算回去以后一定要告诉我身边所有的老师、同学还有亲戚,一定要让他们也尝尝这人间美味!
通过今天的参观,觉得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眼高手低,工人的技术和我们的学习都是需要不断熟练的过程,光是会还不行,还要多练习才能熟练的运用!(珊瑚浦辉实验小学 余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