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晚八点,我满怀期待地坐到电视前,观看《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随着三位“班主任”走上舞台,台下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我们也带着满腔热血,走进了今年的第一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两万五千里艰苦卓绝的长征一共跨越了中国14个省份、翻越了20多座山、跨越了30多条河流。在这跨越了万水千山的长征中,我们的红军虽然经历了600多次战役,从最初的20多万人到长征结束时仅仅只剩下了3万人,但红军充分发挥了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精神,最终赢得了胜利。凝视着大屏幕上出现的红军过湿地的图片,我眼中不由泛满滚烫的泪水;此时,侯勇先生满怀对红军的敬佩,用雄浑的声音慷慨激昂地朗诵了毛主席为赞颂红军所作的《七律·长征》,我也情不自禁地一同大声吟诵起来。
第一堂课首先为我们讲述的是老红军胡正先爷爷,他今年已经是99岁高龄,如今布满皱纹的脸上仍然不失当年的意气风发,两手背在身后,精神抖擞、腰板挺直地站在台上,不减红军当年长征时的英雄气概。胡正先老爷爷经历了与许多战友的生离死别,更有同志为保护部队机密,吞食了重要的密码本……随着往事一件件展开,胡正先爷爷眼里闪动着泪光,声音微微颤抖,他告诉我们,当没有汽油和柴油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利用提炼猪油来维持电台发电的艰难。
第二堂课由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奶奶为我们开讲。她刚出生18天就被送上了马背上的摇篮,启程踏上长征之路。因此,她被人们称为“长征中最小的红军”。在长征途中,小小年纪的贺捷生便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她明白自己的父亲贺龙元帅不仅是外人眼中所向披靡的元帅,一个为革命理想而勇敢奉献的将领,也是一个为保护孩子而勇敢负责的父亲。贺炳炎将军的儿子贺陵生也讲述了他父亲曾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受的的锯臂之痛,但这也为红军树立了“硬骨头”精神。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自告奋勇参加了“勇过铁索桥”的游戏,他们体验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险过大渡河那坚持不懈、奋勇前进的精神。
第三堂课“百折不挠”中,104岁高龄秦华礼老红军叙述了当年自己在长征中的“移动通讯学校”里努力勤奋、刻苦地学习无线电技术,绞尽脑汁地学习单词的故事;耿飚将军的女儿耿莹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时穿的那双用稻草编织的简陋草鞋和每天只吃一粒黄豆,但坚持行军240里的奇迹。听到这时,我不禁肃然起敬,我们的红军先辈竟有如此坚定而强大的毅力,克服了这么多困难,他们用坚持与顽强,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奇迹。
第四堂课“坚持不懈”中,航天员王亚平为我们讲述了长征火箭、神舟飞船背后那不忘初心、为祖国奉献的新一代长征精神,艰苦而又光荣的伟大事业……
不知不觉,开学第一课接近了尾声。一首首赞颂长征精神的歌谣回荡在我的心中,鲜红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我的眼里,不禁让我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歌声鼓舞着我,使我也随着音乐吟唱。
我满含泪水,将这一课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先辈的旗帜是信念不移,是勇往直前,是百折不挠,是坚持不懈。坚定的信念能推动我们前进,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不妥协、不退缩、不放弃,任何成功,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与努力,面对挫折,只要咬牙坚持,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向先辈的旗帜看齐,应向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看齐!
人民小学 周昱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