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我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我还不识字呢,就只有让爸爸妈妈给我讲故事。他们给我讲的是一些比较幼稚的童话故事,但那时的我,却觉得很有趣,很有意思!每当爸爸妈妈给我讲故事的时候,我都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我上了幼儿园,每天中午要睡午觉时,都要请一个同学来讲故事。刚开始,同学们讲的故事我都听得十分专注,还想:这个故事还挺有趣的呢!我以前都没有听过,挺新鲜的。慢慢的,时间久了,可同学们讲的故事还是那么老套,我就没有多少兴趣了。
再大一点,我要上学前班时,爸爸妈妈就去书店给我买一些绘本书,也就是上面有很大一幅图,图下面只有一小段简洁的文字介绍,那字上还有拼音的那种故事书。那时候,我既不识字也不懂得拼音,就只能看书上的图画。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并且还觉得故事情节很不连贯。爸爸妈妈看了就告诉我这个字读什么,那个字读什么,可是我根本听不进去,所以几天下来,我也只认得“一”、“大”、“小”等不到十个字。
上了学前班后,我学了拼音。以前放了学后,我就在小区里跟好伙伴一起玩,现在是回家看绘本书。那时虽然知道的拼音不多,但是能把故事看懂。在那段时间里,我看绘本看得如痴如醉。当我把所有绘本都翻过一遍之后,我的拼音已经学得差不多了。我又把绘本拿出来看了一遍,不能说看得很明白,但是能懂得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比如要多帮助别人,因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比如不能乱丢垃圾......
就这样看字上的拼音读绘本,我也认识了一些常用的字。然后,我就开始读大本的童话书。这个时候我是看着字读童话,如果有不认识的字,要么拼上面的拼音,要么查字典。因此,我查字典的速度也比以前快多了,会认的字也比以前多了不少。当时,那些童话书的名字可能大家都没有听过,不过现在,这些童话书却很出名,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云朵棉花糖》、《蓝星星的网兜》......故事情节都很有趣,我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还浮想联翩。
有一次,老师叫我们写童话,我就在家里四处走动,寻找灵感。走到客厅,想到了“茶几和沙发的故事”,但又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走到卧室,想到了“一张床的旅程”,但是又担心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大家可能不太喜欢......这时,我又走到厨房,灶台上摆放着黄瓜、白萝卜、辣椒......但是又该怎么找个反面角色呢?对了,老鼠!最后,老师说我这篇童话故事扣人心弦、一波三折,还得了30分呢。
看完大本的童话书后,我仍旧没有停滞不前,接着,我就迷上了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和《笑猫日记》,那里面的情节非常生动,触动人心,那段时间里,我看得入了迷,废寝忘食。其实,这两本书讲的故事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角度去看一件事。也让我明白了要将心比心。又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作文,主题是“秋天”。同学们都写的是秋天来了,黄黄的树叶从树上落了下来,美丽极了。我觉得这几句话没有什么新鲜味儿。我也写的是树叶飘落的情景,但是和他们不一样:树叶红里透着橙,橙里透着橘,橘里透着金,金里透着黄,黄里透着绿,如蝴蝶般在空中翩翩飞舞,洒落在地上,犹如一张金黄的地毯。这篇作文又得了30分。这次作文得30分的原因你知道是什么吗?虽然我读的那几本书是童话故事,不过里面有许多描写秋天景物的句子和词语。所以我知道了,写作是离不开借鉴和模仿。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对于我这种对读书如饥似渴的人来说,读书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书,还被人类文明称为“长生果”。
小时候,我与书的故事,犹如蜂蝶从花丛中飞过,犹如叮叮咚咚的泉水流经山谷,在记忆的脑海里,那时候的阅读生活恰似一副流光溢彩的画卷,也似一篇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张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