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至的那一天,我们一家人出去吃饭,这可使我们涨了不少见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冬至字面意思上说,就是冬天来了,可古人就发现,冬至过后,白昼的时间也愈来愈长,所以,在古人的认知里冬至就是年周期、大自然气运周期、万物生长周期的真正起点,但也是特别冷的一天,而人们对冬至的习俗,可是有讲究的。
“北方饺子,南方擂圆”这是一种俗语,这代表了冬至这一天最常见的两种食品:北方的饺子和南方的汤圆。北方人吃饺子和南方人吃汤圆,可是有来历的……
饺子: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这种由善心传下来的食物,真的要好好保护、代代相传。
这次出去吃饭,我真的看到了许多人在吃羊肉、饺子、汤圆,可见冬至习俗的魅力不简单啊。(大江小记者 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