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茶须静品,岁月如歌要静听”,第一次知道这句话是与朋友在书店看《白说》收获的。“静”的声响与滋味,在年轻的岁月里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那天在古朴典雅的书店,捧着《白说》,我跟朋友约定二十分钟内不说一句话,感受“静”的滋味。二十分钟里,我是那样真切地体会到了所谓的“静”——柠檬茶的清爽与富有哲学的文字细腻地交织在一起,丝丝入扣。时间的流逝,没了:扰人的烦恼,忘了;青春的焦虑,也渐渐停止了……二十分钟里,一向沉不住气的我竟然一句话也没说。朋友忍不住开口,说她饿了,硬是拗着我去吃饭。我知道她并没有体会到“静”的美妙,也许我也懂得不深刻,那就让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正如白岩松在书中所说“静是时间给的”。
《白说》是我的“道德经”、是我的“哲学书”,更是我的“综合实践书”。也正是这本书,把我一个零零后的小孩变成了白岩松的粉丝,在这个满是“小鲜肉”的时代,我喜欢上了一个饱经风霜、思想深邃的年长者。这本书用一句句最朴实的语言,一个个蕴含哲理的故事,写出了一个“过来人”对世界的看法。他的笔锋犀利,引人深思。在讲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时,文中说“就算中国人有那闲功夫躺在苹果树下,又被苹果砸中,第一反应要么是把它吃了,要么是抱怨倒霉。”看到这儿也许你会忍不住暗笑,但细细一想,确实如此。中国人目前缺少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食量。
法国被称为创造之都,为什么?因为他们宁愿少挣钱,也会抽出一个月的时间休息、发呆,认真思考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寻找自己想要的。中国人在这一个月里仍然忙,忙着争名利、挣财富,挣永远无止尽的欲望。生为中国人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停下来反思,想一想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走得太远,却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白岩松的这个例子一语道破了当下的问题,反映了出一个浮躁的社会。
当初我们喊着活到老学到老,如今变成了活到老挣到老。财富就就意味着幸福吗?若最初我们为追寻幸福而努力,如今是否有所改变呢?1985年龙应台的《野火集》批判了当时的台湾,我眼中2015年白岩松的《白说》就如同中国大陆的《野火集》。
说了这么多,却也是白说,我的只言片语并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何况我只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小学生,历史、哲学、政治都知之甚少,只是一时兴起,夸夸其谈罢了。但是不说,白不说。
《白说》,作者姓白,所以取名《白说》,但其实无论他姓什么,这本书都应该叫《白说》。(重庆市人民小学 周偌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