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之家网9月16日电(小记者杨采为)从中国气象之父竺可桢的气象记录,从北京城墙下眺望古老观象台上的精巧仪器,我们能够知道前人们对于观测气象的独特方法。很多年以后的我们,又是如何利用科学手段观测气候的呢?9月15日,小记者们来到渝北区气象台,领悟变化多端的气象魅力。
小记者们首先经过了“气象”长廊,长廊一侧张贴着渝北区的气候概况。通过刘副台长的介绍,小记者们了解到渝北区的季节两种天气变化很著,需要重点防范暴雨和干旱两种自然灾害。
来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小记者们聚在一台电脑面前观察实况天气。刘副台长告诉小记者们,这是短时天气实况观测,其他电脑上显示的云状物就是台风,因为台风登陆时间长,所以它被称为实时台风实况观测。
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离开,小记者们来到位于桃源公园的渝北区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站的草坪上,放置着用来测量风速的风速仪、测量降雨量的雨量桶,还有测量水蒸气的自动蒸发装置等各种各样大家从未见过的仪器。经过禹老师的讲解,小记者们大开眼界,原来这里每一份数据都将被发送到站内的电脑里,相关人员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回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刚刚还显示着阵雨的地方现在已经晴空万里,还在海面上运动的台风已经移动了很远,地球上的气候真是瞬息万变气象万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