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之家网9月16日电(小记者 李奕蒙)人们时刻都会在电视、报纸、广播和手机上关注天气预报,以方便他们的起居出行。天气预报除了给大家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还有什么作用呢?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几句农谚,说明天气预报可以帮助农民农耕作业。而“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经典故事,充分证明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真可以算是古时候的超级“天气预报员”呢!看来这天气预报是对行行业业都非常重要的。今天,小记者团队来到了渝北区气象局,探索天气预报出炉的过程。
走近渝北区气象局大楼,大红色的“中国气象”四字映入眼帘。气象局气象台副台长刘圳梦带领小记者们开始了参观。楼道上展板的信息量非常大,刘副台长逐一为大家做介绍:渝北区的气候概况、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预警等级……随后,大家来到了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中心的两侧布满了显示屏,刘副台长带领小记者们来到一块显示屏前,看着显示屏上缓慢移动的深蓝色、绿色、黄色交替的色团,他向毫无头绪的小记者们解释,这是雷达图,这些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是不同的云层含水量,含水量高的云层更易降雨。小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将每一点知识认真地记录在了笔记本上。
接着小记者们一行来到了户外的渝北区国家气象观测站,方正的草坪上布设了各种仪器,让小记者们眼花缭乱,它们能测出风向、风力、能见度、温度和湿度等数据。而吸睛度最高的,非雨量筒莫属了。雨量筒可以测出每个时间段单个位置的降雨量,工作人员只需综合分析各地的降雨量,就可以判断降雨的大小和等级。这时,一位小记者发现,雨量筒的上方盖了一层筛子,雨水会透过筛子滴到筒内。这筛子有何用处呢?工作人员解释说,在雨量筒上盖筛子是为了阻挡异物掉入而影响测量结果,导致预报错误。看来气象监测和预报是一门精细活呢!最后在采访答疑环节,小记者们纷纷提出问题,刘副台长也耐心地答疑解惑,大家也收获到了台风的命名规则、阴天和多云的区别等知识。
通过这次采访,小记者们对气象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大家也意识到了,人们身边时常发生的雾霾、高温和台风等极端天气,都是由于人类不爱护自然环境造成的。为了美丽的地球家园,请大家行动起来,让水更清,让天更蓝,让气候的变换更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