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概览
6月9日,人和小学校园记者团围绕“拯救熊孩子的朋友圈”主题,结合在《小学生媒介素养》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一同探究信息时代青少年应具备的媒介素养。本次课程主要围绕信息甄别与筛选、新闻不等于真理、信息获取渠道、小记者的社会责任四个板块展开进行。旨在培养小记者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对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建立小记者在新闻写作和传播中求真、求实的社会责任感。
课堂讨论。
教学设计
课堂预热:课堂首先对小记者以往所学知识进行了归纳复习,引导小记者进入到课堂的氛围当中。通过一首手机的打油诗,引导小记者们认识到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譬如身边“熊孩子”发的朋友圈,小记者们该怎么看?本次课上,老师引导小记者们在各种媒介上看到消息后,需对信息进行理性的判断和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前因后果以及重要经过都是判断一则信息是否属实的重要依据。
课件内容展示。
积极回答问题。
课堂主体:通过一则“新闻也会‘出错’”案例,重建小记者对于新闻的认知,引发小记者关于新闻真理性的思考对“新闻是否等于真理”开展辩论,小记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说服对方辩友。如何理性判断新闻或信息的真假?课上小记者们对重庆万州公交车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与老师探讨交流,结合“万州公交车坠江”后出现的多次反转新闻,展开案例分析及对比,真切地感受全面、客观看待突发事件,理性传播真实信息的重要性。
校园小记者既是信息传播的源头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既不能报道尚未调查完整、新闻要素模糊的信息。也要学会在使用和转发信息时运用记者的批判性思维仔细辨别信息的真假。课堂上,小记者们还对信息的获取渠道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学习,了解到在收集信息,查看资料时,要多查看信息源,通过权威媒体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
课堂辩论环节,大家踊跃发言。
小记者辩驳对方观点。
小记者踊跃发言。
在小记者的社会责任这一板块,老师告诫小记者们,时代在变,但是小记者的责任不会改变。小记者在新闻写作与传播的过程中要求真求实,建立社会责任感,对于消息真实性的确认一定要慎之又慎。对于本期校园记者团六年级的同学们而言,这是他们小学生涯中最后一堂《小学生媒介素养》课程,但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仍需要具备媒介素养,对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加以判断解读。
小记者们认真听讲。
课堂掠影
本次课上小记者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开展课堂讨论。在辩论环节,小记者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表现优异。作为本届校园小记者社团的最后一次理论课程,课后,老师对本届优秀校园小记者进行了表彰,并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小记者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满怀热情的学习态度圆满完成了本期校园记者团的最后一节课。希望小记者们学习到的知识不要丢,要常拿来实践,继续热心关注学校各类重大活动并积极投稿。童眼观天下,执笔写未来,愿你们以梦为马,以笔为戎,书写出更绚烂的篇章。
对优秀小记者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