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人人皆知的诗——《清明》。是杜牧写的关于清明节的诗。在这个多姿多彩的寒假中,我们决定探究一下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的奥秘。
首先,我们得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我们用到的方法是在图书馆找相关书籍,通过书籍,来了解二十四节气以及我们所要调查的节气——清明。
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就有我们要探究的节气清明。
清明节大概4月5日左右,又名寒食节,相传有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他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本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下令清明节前一天老百姓们都不许用火,放火。
清明节有几个习俗——扫墓,插柳,踏青……人们用这些来纪念自己死去的亲人,朋友,祖先……但是除了这些,清明节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习俗: 荡秋千蹴鞠, 植树, 放风筝……
了解完清明后,我们就要来探究一下它的奥秘了。聪明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清明又是节气,又是节日。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所以,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们开始了探究:在浏览器上查询。
通过查询,我们知道了:原来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先说它的节气意义。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五,时间为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清明与冬至相隔108天,处在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
清明是表示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春光明媚。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浓浓,但时有冷空气入侵、气温下降,为避免中稻烂秧、早稻死苗,水稻的播种、栽插应避开暖尾冷头;西北高原,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再说它的节日意义。清明,作为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节气、什么是节日?清明为什么能把二者融和而一?简单的说:节气管农时和农事,节日展现民族风俗和某种纪念活动,二者本不是一回事。据史料记载:清明,最开始时仅是一个节气,由于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两个日子紧挨着,古人过寒食时,常常把活动延续到了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合为一体,并以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据说,被清明节取代的还有上巳节。这是时间上的融和。另外,二者合一,还有其内在的文化渊源。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一阴一阳,一息一生,透露出季节交替、辞旧迎新,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因此,清明又是节日,又是节气。
那么,了解了清明,又探究了它的奥秘,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气息。但是,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新时代,是不是仍然有许多人了解,知道二十四节气呢?我们打算采访采访。
我们采访的地点是解放碑,那里有许许多多来来往往的人们,我们第一个采访的人是一个六旬左右的老婆婆,她回答:“我知道二十四节气,我小时候在农村里经常听到。”我们采访的第二个人是一个五六岁左右的小妹妹,她听了我们的问题,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不知道。我们采访的第三个人是一位叔叔,他一边看着手机,一边心不在焉地说:“现在还用什么二十四节气,手机上什么都有。”
看来,科技技术虽然改善了大家的生活,同时也让人们忘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虽然人人都知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又有几个?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二十四节气传承下去。
让二十四节气传承下去,最好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来历告诉自己的子孙后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多么熟悉的旋律!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凝聚着古老的中国智慧。
探究完了二十四节气,使我们深深地为我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故事,来历。让我们一起保护二十四节气,保护祖先们智慧的结晶!让我们一起传承二十四节气,传承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华路小学 周英姿 桂瑞 田雨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