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在这个寒假中, 我们对冬至做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并形成了如下报告。
一、冬至的由来
冬至起源于春秋时期,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中国古代使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二、冬至的习俗
(一)吃饺子
每年冬至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据说这个习俗是因为张仲景曾在长沙做过官,后来年龄大了,就告老还乡了。还乡的时候,正是腊月,寒风刺骨,雪花飘飘,沿路的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了非常难过,就令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为百姓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又喝了“祛寒汤”,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更神奇的是,那冻裂的耳朵,不出半月都好了。为了纪念这位“医圣”也为了冬天不冻耳朵,人们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二)喝羊肉汤
在南方冬至时一般都是喝羊肉汤。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三)祭祖
冬至又名“冬节”、“至节”、“长日”或“长至节”,冬至这个节日缘于上古的“腊祭”,究其实是缘于古人的原始信仰。猜测古人因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归于上天神灵的操控,认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汉、日蚀月亏、大旱洪荒、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全都是上天神灵所为。因此,古人特别重视以祭祀活动来娱神祭天,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从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实就是古人娱神祭天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
三、冬至的奥秘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气象资料显示,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大的冷空气南下,造成骤然降温。冬至,不仅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古代人们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过新年是相差无几的。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冬至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养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以上就是我们对冬至的调查。(中华路小学 钱幸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