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徐悲鸿中学于4月13日下午在学术报告厅邀请到了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的刘礼教授展开了关于人工智能的科普讲座。
“人工智能的极限在何处?”讲座开始,刘教授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随后,刘教授通过“哆啦A梦”与“变形金刚”来进一步阐明了“人工智能”的定义。接着,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刘礼教授列举了“Alphago zero”与AI设计、AI换脸等新兴技术。刘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带动了全场的气氛。
接着,刘教授以网络浏览器、淘宝、百度等软件的数据收集进行了讲解,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到了网络为生活带来的优越性。刘教授还结合了电影《阿凡达》与《矩阵(黑客帝国)》中的数据分析讲述了人与人工智能的异同。刘教授认为,人工智能虽然早已家喻户晓,但仍然不能完全进入人们的生活,尽管人工智能的便利早有渗透,但国内对于它的研发还是任重道远的,目前人类还无法克服人工智能的过度利用问题,像美国的棱镜计划(PRISM)就是人工智能利用过犹不及的体现。面对人与人工智能共存的问题,刘教授这样认为:人和机器应当共生,人机共生是大势所趋,但面对这样不成熟的技术,刘教授认为很难下定论。“人需要人工智能,可人工智能不需要人”,刘教授这样说道。
人工智能真的是百利而无一害吗?刘教授不这么认为。刘教授认为,我们应当以多角度去看待这样一个新兴技术。它从某些方面提高了我们办事的效率,但也会逐渐使人懒惰。“举个简单的例子,手机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造就了‘低头族’”刘教授说。
对于人工智能的分类,刘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分为三种: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与超人工智能。而现在就处于一种“弱”人工智能的时代。什么是强人工智能?刘教授认为,强人工智能的能力以经无限趋近于人类,甚至可以完全与人类媲美;而超人工智能则更上一层楼,它们的能力远超人类,而这也是人类所向往的人工智能的境界。而对于现在还无法实现的超人工智能,刘教授认为会有“机控人”的危险。
人工智能对传统文化是抨击还是推手?刘教授感到有一些意外。他认为,人工智能从某些角度来说是对传统文化莫大的挑战,但人工智能也可以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对于这样直击灵魂的问题,刘教授认为更应该辩证的看待。
人工智能的一切能力,起始点都是人类已有的知识,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强化学习,其实是在用知识创造知识。“人工智能的极限在哪里?”我们更应该聚焦身边的智能科技,理性辩证的看待这种新事物。